當前,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由于貿易局勢緊張、石油價格上漲、氣候變化,增長前景變得更加不確定。

對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副主席蔡秀菊23日在南寧呼吁,中國—東盟各國攜手使用好“世界通用語言”——標準化,降低交易和合規成本,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實現市場準入,促進全球經濟穩定發展。
當天,在廣西南寧舉行的首屆中國—東盟國際標準化論壇上,各國官員、專家通過分享各自在標準化發展方面的實踐經驗,達成加強合作,共創國際化標準的共識。
“正是因為有標準化,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與東盟各國的合作更加順暢。”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介紹,中國已與52個國家、地區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92份標準化合作協議,其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標準業務范圍延伸到159個國家和地區。
在柬埔寨、老撾等東盟國家,中國推廣農田、種苗和種植等標準化技術和管理,促進農作物平均產量增加了17%左右;在交通設施、工程機械、石油化工、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等領域,中國與東盟、南亞和中東歐等國家,推動聯合制定ISO/IEC國際標準近300項。
國際標準化合作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得到東盟各國廣泛認可。柬埔寨工業與手工業部國務秘書SatSamy表示,柬埔寨已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的簽約國,利用有關國際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制定自己的國家標準,在技術安全、社會經濟效益和環保等方面獲益良多。
“緬甸正在籌建國家標準機構、認證機構和計量研究院,促進產品、加工和服務部門使用更高標準。”緬甸教育部研究與創新司司長溫凱莫認為,中國—東盟加強標準化合作,可將區域市場聯通,推動貿易便利化。
東盟標準與質量咨詢委員會主席維拉基特·蘭塔基特納瓦也表示,與關稅壁壘相似,東盟成員國之間關于標準和一致性的規則、規范各不相同,成為阻礙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障礙之一。對此,東盟已制定《東盟標準與一致化戰略規劃2016—2015》,將在更大范圍內消除貿易技術壁壘,縮小發展差距。
如今,借助國際標準化合作,中國高鐵動車率先走進東盟,成為“搶手貨”。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軍介紹,針對馬來西亞的特殊軌距和宗教信仰,該公司與馬來西亞共建“制造中心”,研制了米軌列車,并增設祈禱室等設施,備受當地人歡迎。中國中車還與泰國聯合籌建鐵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讓更多泰國鐵路技術人員了解中國高鐵技術和標準。
當天論壇還通過“中國—東盟國際標準化合作南寧倡議”,倡議稱,中國—東盟要充分發揮標準化在促進經濟貿易、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推進標準體系兼容,加強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等可持續發展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文章來源于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