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故事,還你一首歌——愚園路上的“故事門市部”每晚10點后招待一位市民講故事,以微光點亮黑夜。8月26日本報圍繞“故事門市部”的故事,報道了《你的故事我的歌》。昨晚,以“故事門市部”的前身“故事商店”為背景的原創話劇《微光》在長寧文化藝術中心首演,該中心職工負責編創演,不少長寧區住戶成了首批觀眾。
“在這個城市里,每個人都是一束微光,我們聚在一起,就能照亮這個城市,”該中心主任葉笑櫻解釋了這個劇名的內涵。該劇發生在愚園路上“只收故事不收錢”的故事商店里。居住在愚園路一帶的居民,因為一棵梧桐樹越長越阻礙社區小道,而在“故事商店”里商量如何處理更合適。這棵與居民共同成長的大樹,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但也因根系過于發達,頂出路面,成了安全隱患。
劇中,故事商店店主就是戲劇里的說書人,串聯起愚園路上的市民故事。他發現“梧桐樹,其實就是你們過去的故事商店,樹下是大家可以坐下來說心里話的地方。要不,就把故事商店挪走吧?”從海外回來、擁有一個閑置的裁縫鋪的趙太太表示反對:“我可以把我的裁縫鋪,一半留給故事商店,一半留給路面拓寬。大家的‘故事’都要留下來!”
葉笑櫻透露,這是一個根據現實生活改編的劇目。愚園路上確實挪過一棵樹——只不過是桂花樹,但是劇本改為梧桐樹顯得更具有上海氣息,但是除此之外的主要情節都來自生活。故事商店確實挪往他處,隨后更名為“故事門市部”。
這是長寧文化藝術中心的群文干部自編自導自演的一臺話劇。他們中有些人從小生活在愚園路,如今愚園路的歷史文脈在被不斷地挖掘,他們也想做些貢獻。與此同時,與他們是“姐妹文化館”的北京西城區第一文化館,因為轄區內有北京人藝、天橋藝術中心等,所以致力于創作“北京人家”系列原創劇。迄今為止已有原創音樂劇《北京人家》、情景劇《心愿》、音樂劇《口技人生》、北京曲劇《B超神探》和話劇《武學宗師》等。因此,葉笑櫻想:“我們為何不能做‘長寧故事’系列原創劇呢?”
于是,《微光》誕生。但是長寧文化藝術中心的群文干部里缺乏戲劇配置,有的是聲樂、舞蹈專業出身,更多的是美術、書法乃至行政人員。此次負責搬道具的熊友飛,平常是教版畫的。此番他感慨萬分:“我學的藝術是靜態的,我現在感受到做動態藝術特別不容易,一個動態不到位——哪怕是道具位置錯了一點點,就全都連接不上了。”他感受到繪畫是一個人的藝術,而戲劇創作是集體行動的藝術——無論臺前幕后,每個人都不能有半點差池。他們原本都是同事,有些特別年輕的人感覺“同事不能批評我,只有領導可以批評我”,但這一次導演也是同事,“導演可以批評我的”。
舞臺天幕上投影了一棵似像非像的梧桐樹——看起來更像是矗立在徐家匯公園里的一棵銀色金屬制梧桐樹雕塑。挪樹,并非只發生在長寧區,也時常發生在上海這座城的其他區域。這不是一條路、一個區的故事,這是反映上海這座城里,每一個人的故事,這也是當初“故事門市部”這則新聞的動人之處。
昨晚觀眾有的來自長寧區,有的不是。他們感嘆道:“真想不到主演都是業余演員,但是頗有團隊合作精神啊!”“感動哭了!真的只有深有感觸,才能理解大家為何都抱團!”“真是不容易,大家都想抓住一個小點,去變成光,去照亮別人!”“大世界,小故事;大城市,微更新!”“《微光》溫暖親切恰似微光,照亮我們的生活……”(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德智體美勞,不是新鮮事,但是恒久事。讓日常生活美起來,首先需要人對美是什么有基本認識。從小讓孩子跳舞,是最基本的對身體儀態的美的追求。我們在昨晚的少兒體育舞蹈大賽里看到,通過舞蹈,孩子們知道如何挺胸抬頭,昂揚向上。
德智體勞,都與美有關。孩子跳舞身姿更美。長寧排演的話劇《微光》,不僅以本身就具備向善向美之心的故事商店為背景,還聚焦了愚園路一帶居民的德與行,并智慧地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挪樹方案。而且,在排演該劇的過程中,原本僅僅對自身有認識的年輕人,對別人乃至大局也都有了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