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要完善裝配式建筑標準體系,推動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協同發展,逐步提高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近期各地公布的地方版“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都將發展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作為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中國建設報》持續跟蹤觀察到,自去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后,各地政府和相關企業紛紛響應,政府層面陸續發布了推進當地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企業層面也進一步加大了相關技術體系的研發和投入力度。在此基礎上,“十四五”時期,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如何更快更好地推進?具體實踐中還有哪些痛點難點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就此,北京和能人居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閆俊杰表示,目前發展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在頂層設計層面有很好的基礎,上述《若干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對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也很強,但建筑產業粗放式發展和增長模式由來已久,要想加快實現轉型升級,整個產業架構都需要重構。“‘十四五’時期,還需進一步加大技術體系研發力度、加速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和產業協同發展能力,同時要加快培育現代化產業工人隊伍。”
自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以來,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快速推進,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質明顯提高。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統計,2019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4.2億平方米,較2018年增長45%,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為13.4%。但對比發達國家裝配式建筑70%的占比來看,我國13.4%的占比仍較低,未來仍有很大市場發展空間。
在此背景下,相關市場主體該如何抓住機遇、進一步做優做強?相關一線企業負責人表示,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產品力為王,誰能掌握核心技術,誰能生產出可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的高品質產品,誰就真正擁有市場競爭力,也就掌握了做優做強的主動權。
經過多方面長期共同努力,目前行業內已研發出較為多元的裝配式建筑技術體系,不少企業的技術體系也日趨完善成熟。將裝配式鋼結構建筑作為拳頭產品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按照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五化一體”模式,已形成GS-Building(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體系)和ME-House(三維模塊化建筑體系)兩大核心體系;集鋼結構設計、制造、安裝于一體的安徽富煌鋼構股份有限公司,也已研發了裝配式高層鋼結構住宅保溫一體化PC幕墻系統、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自承式樓板支撐系統(無立桿模板支撐系統)等多套體系。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葉明表示,在“十四五”時期發展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仍需積極鼓勵發展企業專用體系。“一個行業的技術創新發展也是從專用體系逐步走向社會化通用體系的過程,專用體系是不可跨越的發展階段,是走向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由之路。”
不過,作為裝配式建筑技術體系研發人員,吉林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王福陽表示,“技術體系研發確實很重要,但如何做好相關成果的應用轉化更重要。目前各企業都有一套自己研發的技術體系,行業內的技術體系已足夠豐富,可這些技術體系過于分散,僅靠企業自身很難推廣普及,因此還需政府給予大力支持。”閆俊杰也表示:“政府層面除了建立健全政策體系外,還應狠抓落實,對于一些已經經過充分論證的技術體系,應鼓勵一部分企業先用起來,并在一些重點地區先行先試,各方面條件一旦成熟,要及時進行規模化推廣。”
“目前很多地方的一些大型骨干企業在裝配式建筑方面已取得一些進展,但從整個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做得還遠遠不夠,眾多中小企業缺乏進行裝配式建造的能力,即便他們想走裝配式建造道路,也很難在市場上找到所需的部品部件,因為行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和供應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建筑業協會會長齊驥深入一線調研后表示。
上述《若干意見》出臺后,一些企業開始主動布局投資成立新公司以提高產能,并積極尋求多方合作。長江精工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擬在浙江省紹興市投資建設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全生命周期項目管理服務融合示范基地,總投資4.5億元,預計達產后新增裝配式建筑產能40萬平方米。“長三角新型建筑工業化產教聯盟”前不久也在南通成立,擬通過對高等職業院校和產業鏈企業的資源整合,推進智能建造業和建筑人才的培養……
“依托政府層面已經出臺的一系列激勵政策,加速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建設、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培養裝配式專業人才,并想辦法讓建筑產業工人工作環境變得更友好,讓建筑產業工人更有職業尊嚴,確實是目前比較緊迫的任務。”閆俊杰表示,但接下來還應優化整個產業鏈生態,利用數字化手段逐步串聯起產業鏈上下游,凝聚合力實現提質增效。只有各方面主體一起攜手,共同努力做大做強裝配式建筑產業鏈,才能真正形成產業行業發展的新格局。
對于如何在“十四五”時期發展產業鏈并完善產業生態,進而推動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更好落地實施,王福陽表示,企業層面要加強標準化設計、加大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應用,實現多方協同的一體化設計和部品部件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以降低成本;政府層面要盡快開啟技術體系評估工作,推選出適合全國各地的技術體系進行推廣,避免重復研發和資源浪費;同時還應做好工廠生產、現場施工等過程的監管工作。“現階段行業內企業發展魚龍混雜,劣質和假冒產品頻現,十分影響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高質量發展,加強規范化監管尤為重要,且迫在眉睫。”
日前,天津市發布《天津市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從優化項目前期服務、精簡審批環節、擴大簡易低風險項目范圍提高審批效率、全面實行“一網通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5個方面,提出20條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