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已經成為各界共識。那么,大學生創業的情況究竟如何?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北京市海淀區統計學會聯合面向海淀區企業創辦者,即企業登記注冊在海淀區的青年(18~40歲)創業者,開展了青年創業者調查。考慮到聚焦大學生創業者的研究重點,課題組特別設計了若干抽樣原則,以適當提升高學歷創業者在樣本中所占比重。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2008份,其中受過高等教育(大專及以上)的受訪者超過八成。
從家庭背景來看,70%左右的創業群體剛畢業時的家庭條件在當地屬于普通水平,其父母職業多為行政管理人員(科級以上干部)、農(林、牧、漁)民和一般管理及辦事人員。同時,調查發現,學歷越高的創業者,他們在創業前的家庭條件越富裕,其父母的職業是行政管理人員(科級以上干部)的可能性更高;而學歷越低,他們創業前的家庭條件越貧困。
從性格特點來看,有24.4%的創業者在談及學生時代的表現時認為自己全面卓越,有19.5%認為自己屬于我行我素的性格,另外認為自己領袖群倫、呼朋喚友或醉心學術的各占10%左右。通過創業者對學生時代的自評結果可以發現,選擇創業的這一群體較為自信,尤其是創業者學歷越高,其自我評價也越高。
調查顯示,受訪的創業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1~40歲(80.8%),他們從最終的全日制學校畢業時多為21~25歲(60%)。在這一群體中,有62.1%在25歲之前就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創業這條道路;不過,僅有9%選擇了在校期間創業或者一畢業就創業,且這些在校創業者多為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學歷。值得關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創業者在畢業4~9年后才進行首次創業。那么,大學生在畢業進入勞動力市場后主要從事于哪些行業呢?
有43.8%在創業前擔任過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輔助人員或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另有28.6%曾從事行政管理(科級以上干部)或擔任過一般管理及辦事人員。從工作時間及收入方面來看,有超過七成(73.07%)的創業者在其創業前的原單位工作不滿5年,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66.92%)。
談及對創業前工作的滿意度,對工作表示滿意的創業者占到89.96%,對工作不滿意的僅占9.97%。既然對創業前工作較滿意,那么他們為什么還要創業呢?超過半數(55%)的創業者把創業動機歸于發現了適合的商機,比如有好的創業項目或有好的政策機遇,另有22%左右的創業者創業是想自己當老板或想出來闖蕩一番。
此外,近八成(78.6%)的創業者在首次創辦企業時會出資,那么創業者的錢從哪兒來呢?據統計,有35.7%的創業者資金來自于自己的積蓄,24.8%的創業者在資金方面得到了親戚朋友的支持,還有20%的創業者資金來自于合伙人。
從首次創業的團隊規模來看,有51.2%的創業者團隊為2-4人;不過,隨著創業者學歷層次的提高,其創業的團隊規模通常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大?;虮究茖W歷的創業者在創業時常擔任聯合創始人的角色,而碩士及博士學歷的創業者卻更傾向于在團隊中承擔獨立創始人的角色。由此可以推測,學歷高的創業者似乎更傾向于將主導權握在自己手中,掌舵企業發展方向。
通過分析創業結果得知,企業生存有兩個關鍵的轉折點:其一,數據表明約有5.5%的創業公司會在兩年內倒閉,因此熬過前兩年算是成功邁出第一步;其二是企業成立的第7年到11年,在這期間,每年均有一成企業陷入絕境,僅有千分之五的企業能夠存活15年。受過高等教育(大專及以上)的創業者所創辦的企業倒閉風險明顯低于大專以下的創業者。
當被問及第一次創業時最弱項是什么時,28.5%的創業者認為自己最欠缺創業經驗,22%的創業者表示出現了資金問題,還有21.8%認為最缺乏行業和人脈資源。不過,盡管有近三成的創業者都認為自己是吃了經驗不足的虧,但經過分析發現,創業次數越多并不見得就能把企業經營的更好。
受訪者普遍認為,創業時機的選擇很重要,創業前還應有一些相關工作經驗,尤其是剛畢業的學生應先就業后創業;對創業者來說,在名校學到的東西也很重要,特別是高學歷或理工科的創業者,非常認可專業知識對創業的推動作用;在創業后如果不繼續學習,創業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