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表以下900米深處,江銅集團銀山礦業井采鉗工王坤發與周元泉系著安全繩,以鐵梯作支護,掛在40米的高空,擠在1米寬、3米深的計重斗里,專注地焊接焊件。
狹窄的空間弧光四溢、焊花飛濺、煙塵彌漫……接連工作了一個小時,直到越來越酸麻的腿腳不聽使喚,他們才放下焊槍,稍作休息。
在銀山礦業計重漏斗歷時半個月的改造中,這樣的加班加點工作如同家常便飯。對他們來說,改造工藝不難,難的是作業空間的局限和時間的緊迫。
兩個月前,江銅集團銀山礦業礦石混合井在試生產過程中,該井-758米中段的計重漏斗運行不暢,積礦嚴重,導致提礦效率低下。
“當時礦石混合井日提升能力只有1000噸,而且每個班都要清理2次,耗時長達4個小時。”井采場長李紅鵬說,再這樣下去,根本無法滿足“井下新系統日提升4000噸礦量”的試生產要求。
為解決積礦,暢通流程,提高提礦效率,井采設備技術人員結合設計圖紙和現場積礦點,分析制定了“加焊襯板增大斜溜槽傾角,以減少溜礦阻力”的優化方案。
對照方案,井采維修工段鉗工班班長董健領著全班十余名鉗工每天12小時奮戰在井下,對計重漏斗內部結構進行改造優化。
可是,忙活了幾天,成效并不明顯。盡管早有思想準備,但失落在所難免。作為場長,李紅鵬沒有時間煩心,繁重的生產任務,逼得他必須盡快想出新的解決辦法。
“仍有積礦,說明溜礦阻力還是大。”李紅鵬和設備技術人員現場辦公、開拓思路,商討著新思路新方案的可行性,“再增大另一側傾角的角度,不行的話,再用風管輔助……”
終于,隨著改造方案不斷改進升級,計重漏斗在經過兩次增大斜溜槽傾角和加裝高壓風管后,積礦逐步“清零”,提礦效率大幅提升。改造后,礦石混合井日均提礦量從1000噸增至6000噸。
這是銀山礦業井下8000噸/日項目投運試生產中的一個縮影。自2020年9月份項目采選全流程投料試生產以來,類似于這樣的小改小革,不勝枚舉。
2020年是銀山礦業8000噸/日項目“對接試生產年”,順利實現項目對接試生產,意義重大。為暢通流程穩定工藝,順利實現對接試生產,銀山礦業結合對接試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分項、分類形成問題清單和優化措施,**掛點督導,攻堅克難,全力以赴、逐一改進提升,以**新系統運行提質提效。
截至目前,銀山礦業井下8000噸/日項目選礦日處理能力達到13000噸,井下試生產日供礦能力達到5000噸。
本文轉載自中國有色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