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數據環境下數據在組織機構業務中的流轉情況,定義數據生命周期的6個階段,具體各階段的定義如下:數據采集:指在組織機構內部系統中新生成數據,以及從外部收集數據的階段。數據傳輸:指數據在組織機構內部從一個實體通過網絡流動到另一個實體的階段。數據存儲:指數據以任何數字格式進行物理存儲或云存儲的階段。數據處理:指組織機構在內部針對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可視化等操作的階段。數據交換:指數據由組織機構與外部組織機構及個人交互的階段。數據銷毀:指通過對數據及數據的存儲介質通過相應的操作手段,使數據徹底消除且無法通過任何手段恢復的過程。
DSMM的評價方法主要是評分制,先對每個過程域(PA)的四個能力維度(BP)進行打分,再通過計算平均分、修正分值的方式得到較終的PA分值,較終得到整體的綜合得分。北京DSMM標準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沒有行業的限制,對數據安全有需求、關注自身數據安全能力建設情況的組織均適合申請DSMM,包括但不限于數據運營組織、數據處理組織、數據服務提供組織等。涉及到的相關部門主要有數據安全管理部門、信息安全部門、信息科技部門、數據管理部門、業務條線部門(業務主管、業務處理)、風險管理部門、法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內控合規部門、審計部門等。
DSMM 標準和 ISO27000 標準、等保標準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等保標準以備案系統為主要評估對象,偏向傳統基礎安全管理,側重于物理安全、網絡安全、安全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安全保護。ISO27000 側重于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作為體系化的指導文件幫助企業建立、實施和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的要求。DSMM 強調數據保護,以數據為中心,在數據備份、數據銷毀等方面與等保和 ISO27000 有重合,但是 DSMM 關注的數據采集、溯源、分析等視角,等保和 ISO27000 均未涉及,DSMM 對制度流程的要求均建立在具體的數據保護過程之上,DSMM 還強調對人員能力的評估。DSMM 標準與等保一樣有分級的概念,但關注的是數據整個生命周期的安全控制,與業務貼合更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