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遠離聲源,直達聲越小,而且混響聲所經歷的距離也會增加,混響聲降低,噪聲降低。吸聲資料距離聲源越近,吸聲效率越高,反射聲被吸收的機會也增加,對降噪是有利的。首先應考慮聲源的處置,進行噪聲治理時。降低聲源發出的噪聲可以從根源上降噪,聲源減少多少分貝,室內噪聲就會降低多少分貝。可以選用低噪聲的機器設備,或盡可能使機器設備運行處于低噪聲狀態。例如電機或水泵,選用低噪聲產品可以減噪10~20dB甚至更多,兩個半負荷運轉的電機比相同功率的一個電機的噪聲要小很多。
控制傳聲途徑。包括使噪聲源遠離需要安靜的地方,控制噪聲的傳播方向,建立隔聲屏障,應用吸聲材料和吸附結構,合理規劃城市防噪布局。接收者的防護。包括佩戴護耳器,減少在噪聲中的暴露時間,根據聽力檢測結果,適當調整噪聲環境中的工作人員等。噪聲污染控制技術,利用多孔性吸聲材料和共振吸聲結構行降噪。用隔聲結構把聲能屏蔽、減少聲輻射,從而降低噪聲危害。
就城市規劃而言,醫院、學校、居民住宅區、賓館等需要較高要求的安靜環境,應該與商業區、娛樂場所、工業區分開布置。在廠區內將噪聲較大的車間集中起來,與辦公室、實驗室等需要安靜的場所分開等等。聲源本身具有指向性,使其指向空曠無人區,或者對安靜要求不高的區域,以減少對醫院、學校、居民住宅區等需要安靜區域的干擾。如果噪聲源與需要安靜的區域之間有建筑物、土丘、山坡、深溝等,則可以利用地形地物來減少噪聲的干擾。在噪聲接受點進行防護即個人防護,這種措施比較經濟、有效。主要是利用隔聲原理來阻擋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