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地面的水和土離開原來的位置,流失到較低的地方,再經過坡面、溝壑,匯集到江河河道內去,這種現象稱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條件與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互相交織作用產生的。不利的自然條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體的性質松軟易蝕,高強度暴雨,地面沒有林草等植被覆蓋;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諸如:毀林毀草,陡坡開荒,草原上過度放牧,開礦、修路等生產建設破壞地表植被后不及時恢復,隨意傾倒廢土棄石等。
水土流失對當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態環境、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都造成極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壞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響農業生產,威脅城鎮安全,加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導致群眾生活貧困、生產條件惡化,阻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水土流失是我國的頭號環境問題
我國的環境問題是多方面的,如城市空氣污染、河流水質污染、工業的廢水、廢氣、廢渣(三廢)污染等,但是,分布較廣泛、危害較嚴重的是水土流失。我國山區、丘陵區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3,大部分面積都有水土流失。據2000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用先進的遙感技術調查,全國的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40%。水土流失不僅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造成群眾生活貧困,而且為下游江河帶來嚴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沒的地方,不論城鎮和農村,人民的生命財產都遭受嚴重損失。泥沙淤積在湖泊、水庫、河床,對整個國民經濟建設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遠,在全國各省(區)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說,水土流失是我國的頭號環境問題。
加強封育管理,發揮大自然的生態自我修復功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地廣人稀、降雨條件適宜、水土流失相對較輕的山區、丘陵區,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封育保護、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控制人們對大自然的過度干擾、索取和破壞,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提高植被覆蓋度,減輕水土流失。主要做法是:封山禁牧、輪牧、休牧,改放牧為舍飼養畜,保障生態用水,促進植被恢復。同時,加快這些地區的基本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集約高效農牧業,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實現“小開發,大保護”;發展沼氣和以電代柴,實施生態移民,確保農牧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穩定,為生態修復創造條件,促進大面積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