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rainfall amount):某一時段內未經蒸發、滲透、流失的液態降水,在水平面上積累的深度,單位為毫米(mm),一般保留一位小數。
降雨強度(rainfall intensity):單位時間內的降雨量,單位為mm/h或mm/min。不同部門劃分的降雨強度標準不同。氣象部門劃分的標準:小雨-12小時內雨量小于5mm,或24小時內雨量為10mm;中雨-12小時內雨量為5mm-14.9mm,或24小時內雨量為10mm-24.9mm;大雨-12小時內雨量為15mm-29.9mm,或24小時內雨量為25mm-49.9mm;暴雨-12小時內雨量為30mm-69.9mm,或24小時內雨量50mm-99.9mm;大暴雨-12小時雨量為70mm-139.9mm,或24小時雨量為100mm-249.9mm;特大暴雨-12小時雨量大雨等于140mm,或2小時雨量大于等于250mm。水文部門多采用24小時雨量標準。
降雨歷時(rainfall duration):從降雨開始至降雨結束所經歷的時間,一般以min、h或d計算。
次降雨(raindall event):連續不斷地一個降雨事件。由于降雨時斷時續,一天會發生多次降雨,一般可將停歇間隔時間短的兩次或多次降雨合為一次降雨。為了統計和計算方便,如果降雨過程中停歇時間超過6小時,則將停歇前后的降雨視為兩個不同的降雨事件。如果停歇時間小于或等于6小時,則將停歇前后的降雨合并為一個降雨事件。
降雨動能(rainfall energy):一次降雨所有雨滴具有的總動能,單位MJ/hm2。
較大30min雨強(maximum
30min rainfall intensity):一次降雨的較大30min時段雨強,以記錄時間間隔為滑動步長,依次計算每個連續30min的總雨量,然后乘以2即為每個連續30min的時段雨強,其中的較大一個值即為該次降雨的較大30min雨強(I30),單位mm/h。
產流降水量(rainfall amount induced runoff):能夠產生徑流的一次降水的總量。
降雨侵蝕力(rainfall erosity),降雨引起土壤侵蝕的潛在能力,主要由雨滴降落速度、雨滴大小分布、降雨量、降雨強度和降雨動能等決定。目前多用一次降雨總動能(E)與該次降雨較大30min雨強(I30)的乘積EI30表示,單位MJ·mm/(hm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