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材雕塑淺談:人類的生命源于水,但卻和質地堅硬的巖石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躲避野獸的襲擊,為了避風遮雨,人類起初不得不住在山石構成的洞穴里。舊、新石器時代,人類用石塊相互打磨成工具,用來獵取動物和防身。當時,人類還沒有萌生審美意識。隨著物質的不斷豐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斷提升。他們把石器的造型按照自己的意愿打制得美觀而實用。他們把石塊打磨成形態各異的造型石,或把玩或裝飾。
他們還把自己的生活情景和動物的形態刻畫在山體的石壁上,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是為了欣賞。由此,審美意識萌發而拓展,石刻藝術也從此而誕生。這就說明了人類的石雕藝術源遠流長,早在舊、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石雕技藝尤其高超和發達,大量的石雕作品,證明了中華民族不愧是一個石雕藝術的望族,其造詣同擅長雕塑的古希臘先民相媲美。
經過長時期審美經驗的積累,我們民族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審美習慣和審美標準。中國的藝術創作和眾多的留存文物,匯成了特有的東方藝術美的體系,成為了我國蘊含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寶貴財富;同時,也為人類藝術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雕塑藝術中的石雕藝術更是享譽中外,更能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石雕藝術的美與別的種類藝術的美相比較,有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有更多特征;而中國的石雕藝術美與其他民族的石雕藝術美相比較,即使是同一審美特征,那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它顯示著華夏民族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審美理想;尤其是滲透著禪宗、儒家思想和老莊哲學思想。這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創作的規范,它要求藝術創作都需要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即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思想,振奮人的精神,并以“溫柔敦厚”、“中睿外朗,儀正容直”、 “瘦削飄逸、恬淡灑脫、秀骨清相”為美。
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石雕藝術都以眾多的藝術形式、驚人的數量和豐富的表現形式著稱于世。在遼西的牛河梁,發現的距今5000年前的女神廟遺址,里邊有完整的女神頭部雕像,以及許多女媧雕像塊,跟真人大小差不多。遼東后洼遺址中的動物雕刻有龍、虎、豬、狗、雞等生動造型,雕刻細致入微,給人以稚拙樸實的感覺。這是中國原始時代的石雕作品。
到了夏朝,隨著制造工藝的進步,石雕也逐漸成為裝飾的必需,而且有了新的創作。有人像和各種動物。河南殷墟出土的樂器虎紋大石磐,正面用流暢的復線精刻臥虎一只,周圍刻有圖案紋飾,極為精美。
周朝,石雕藝術更加發展,《周禮》記載,當時除石雕外,還有象牙、玉、土、木、金、銅等材質的雕刻。周代的石刻傳于現在的有石鼓10個。石鼓高3尺,是用原來的大塊圓石鐫鑿而成。
秦、漢時期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個重要階段。秦、漢兩代都是通過長時間大規模戰爭而達到統一的時代,雕塑和其它藝術門類,為了政治上的需要,成了宣揚統治階級統一意識的工具。隨著宮殿、祠堂、陵墓的大規模興建,石雕和其它藝術門類以龐大的規模和數量出現。其功用可分為紀念性石雕、建筑裝飾石雕、工藝裝飾石雕等。如畫像石、碑闕、墓前石雕等。
石雕文化藝術綜合價值高,因為其特殊性,有相當部分為群雕。而且被雕刻或設計者賦予了靈魂。它反映了社會生活,表達了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這就是石雕的魅力所在,成都石材雕塑提議大家可以可以多多領略一下石雕的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