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城市發展也十分的迅速,近期西班牙高級品牌時裝頭天凌晨落地鄭州機場,第二天清晨便可與北京、上海市民見面。由此可以看出鄭州的發展實力,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鄭州的發展吧。
70年來,鄭州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躋身為國家中心城市。如今,“空中絲綢之路”越飛越廣,“網上絲綢之路”越織越密, “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快,“海上絲綢之路”越來越順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鄭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瞄準“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全力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站上高質量發展的“鄭中心”。
火車喚醒沉睡“古都”
百年前,鄭州的名字叫“鄭縣”,京漢、汴洛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構筑了中國鐵路史上第一個“黃金十字架”,鄭縣由此被火車“喚醒”。
作為一個有著3600年建城史的古都,鄭州在漫長的歷史中起起伏伏。1948年鄭州解放,當年,國家在鄭縣設鄭州市,1949年撤鄭縣并入鄭州市,彼時的鄭州只是一個建成區5.2平方公里、總人口19.1萬人的小縣城。
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古老而年輕的鄭州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走進鄭州市檔案館,幾份泛黃的文件前,不少人駐足:那是1952~1954年,省、市“關于省會遷鄭”的批復、請示和籌備方案。就是這幾頁薄薄的紙,為鄭州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62歲的鄭東新區龍湖辦事處居民田保衛是鄭州“原住民”,他原是鄭州市祭城鄉花胡莊行政村沙莊自然村人,田保衛記憶中的家鄉,是望不到邊際的蘆葦沼澤地,還有一個又一個的魚塘。2012年5月,老田所在的村子整體拆遷。“新家”就安在了北龍湖邊上,社區高檔,房子寬敞。
如今,站在280米高的鄭州千璽大廈,透過58樓的觀光層俯瞰,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波光粼粼的如意湖、櫛次鱗比的寫字樓、繁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流……看著眼前的景象,老田時常恍惚,“這光景,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公布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目前,鄭州已跨入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行列,經濟總量邁入了“千億俱樂部”,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七,“米”字形高鐵雛形已現,“朋友圈”越來越大,國際范兒日益彰顯。
德化街,始建于1905年,至今仍是鄭州繁華的步行街,非遺項目云集。百年德化,見證了近現代“商都”的繁榮。上世紀90年代初,世人矚目的“商戰”由全國早的股份制商場亞細亞率先打響,并迅速在全國商業領域掀起一次浩大的營銷競爭。
鄭州,骨子里流著“商”的血液:雄踞“天下之中”,對內,它穩坐“中軍帳”,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網羅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能力空前增強;對外,它身居內陸,向“海”而生。“空中絲綢之路”“鄭州 盧森堡”雙中心格局日漸成型,中歐班列橫跨亞歐,空中、陸上、海上、網上四條“絲路”并進。到大陸的另一端,到海的另一岸,鄭州從不畫地為牢。
在鄭州鐵路局圃田貨運站,隨著一聲汽笛長鳴,安春磊手指向前,指令確認,推動手柄,列車緩行滑出月臺。這套操作流程,他早已爛熟于心。
作為中歐班列(鄭州)的司機,安春磊有著14年的駕齡。從2013年7月18日,領導把中歐班列(鄭州)首趟開行的任務交給他,第10班、第100班……到現在,連他自己都已記不清開了多少班。但他感受深的是,班列開行越來越密,拉的貨物越來越多。
“每周有4天在火車上,每個班次連續工作12個小時,吃飯也是在車廂內,連上廁所都是一路小跑。”安春磊說,開火車看著像螞蟻搬家,是周而復始的重復性工作,但對細節和精度卻要求極高,講求忙而不亂。
一組數字,見證了中歐班列(鄭州)這幾年跑出的“加速度”:班次從每月去程一班,到如今的每周八去八回;時速從每小時的80公里,到現在的120公里;集貨半徑從500公里,到現在的1500公里……
就這樣,全程10245公里的中歐班列(鄭州),被中外企業家不約而同地視為“黃金班列”:鐵軌的一端,通連境外24個國家121個城市;鐵軌的另一端,以鄭州為核心,公路、鐵路運輸網絡覆蓋全國3/4的省份、1500公里的半徑。
硬實力很硬,軟實力夠強。從“上一張網、辦所有事”到“平臺之外無審批”,從企業注冊“一窗受理、一表申請、一網歸集”到工商登記全程電子化……中國(河南)自貿區鄭州片區圍繞“互聯網 ”政務服務,連續推出重磅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家厚植發展沃土。
今年7月,鄭州發布自貿區鄭州片區三年行動計劃,到2021年底,將形成一批在國家、省、市復制推廣的制度創新經驗,打造內陸地區制度創新和改革開放高地;鄭州片區進出口總值達到507億元以上,實際吸收外資15.2億美元以上。
文章轉自人民網,如有問題請聯系刪除。http://www.tuoyuanz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