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牛肉好,為什么中國人吃豬肉多?下面就由貴州生豬屠宰的師傅給大家分享一下。
1,繁殖效率高,豬兩年生五胎,平均每胎十頭,牛一年一胎,每胎一頭。
2,出欄周期短,豬5-6個月就能出欄,牛要10個月才能出欄。
3,肉料比高,簡單點說就是吃一樣多的東西豬比牛長的肉更多。
這三點優勢恰好能滿足貧窮時期的中國,繁殖效率高能夠快速擴大養殖規模,出欄周期短意味著產量高,肉料比低意味著成本低,價格也不高,對于一個人口數量超大,肉需求量也超級大,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的國家來說,還有比這更完美的肉么?
現在牛羊肉也多了,也吃得起了,但是吃習慣了當然就離不開了,就像吃米飯為主食的人偶爾吃幾次面食還不錯,但是吃多了還是想吃米飯。
而雞的出欄周期更短,飼養成本更低,繁殖效率也很高,同樣相似的動物還有兔子,然而這兩種肉類的地位還是遠遠不及豬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油脂含量的原因,豬、牛和羊同樣是世界范圍內的主要肉料動物,油脂含量都比雞和兔子要高,油脂能夠給肉帶來獨特的風味,牛羊肉中的膻味基本都是油脂帶來的,奇特的是油脂含量.高的豬肉反而沒有太重的膻味,肉香也都是油脂帶來的,同時油脂能夠提供大量的能量,對勞動人民來說更加重要,簡單點說就是雞肉和兔子肉不夠香,也無法提供很高的能量給體力勞動者,因此沒法成為主食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