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9月8日,粵語講古“非遺曲藝說書場”在廣州市越秀區博物館(五仙觀)正式掛牌。粵語講古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顏志圖、老藝術家姚煥然以及第四代、第五代傳人都來到活動現場。據悉,粵語講古“非遺曲藝說書場”落地五仙觀后,除了每周日繼續在五仙觀廣場為市民上演定期的講演活動,以及在南粵先賢館粵語講古展區開設的南粵先賢故事點播外,還將在五仙觀內開展青少年傳承人培育活動、粵語講古藝術史展覽、廣府文化雅集等活動。
此次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協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州五仙古觀的粵語講古氛圍濃厚,群眾基礎扎實,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南粵先賢館的正式開放,社區文化活動變得更豐富多彩。選定這里掛牌設立粵語講古“非遺曲藝說書場”,可以更好地探索廣府曲藝粵語說書傳承發展的新態勢。
廣府曲藝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粵語說書在嶺南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如今,粵語說書以“粵語講古”之名,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傳承譜系自近代粵語說書表演藝術家、愛國說書藝人陳干臣先生以來,已傳承到第五代。
五仙古觀,被譽為“廣州的祖廟”,是廣州五羊傳說的實體承載。五仙古觀中的坡山古渡,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而五仙觀位處的越秀區,則是整個廣府文化群落的核心地域。2005年,五仙觀廣場的越秀古壇作為第一個重開的粵語說書場,邀請當時被稱為“最后一位說書人”的顏志圖登臺講古,一度中止10年的粵語說書活動得以恢復,式微的粵語說書隊伍逐漸發展壯大。如今,隨著南粵先賢館的正式開放,越秀古壇有了一個更亮眼的名字“南粵講古壇”,顏志圖弟子、粵語講古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和第五代弟子,每個周日都會在廣場為市民講演長篇說書以及南粵先賢的故事。
為積極響應2019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通過深入調研,制定實施計劃,加快推進試點實踐工作,助力廣府曲藝傳承發展,以粵語講古為重點,提高傳統說書和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等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的實踐頻次、展演水平和傳承教學力度;并將在劇場、書場、茶樓等固定演出場所常年開展駐場演出的表演團體納入扶持范圍。該項工作寫進了《廣州市發展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
當天活動現場,由上一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生故事大會一等獎獲得者、粵語講古第五代弟子鄒游曦作為主持。來自廣州朝天小學民樂團的同學,為市民表演了廣東音樂五架頭。越秀區講古大賽新晉冠軍、來自廣州東山培正小學黃炫衡為市民講演了一段發生在越秀的紅色故事《張太雷與廣州起義》。
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楊衛國向記者介紹,越秀區的粵語講古進校園、傳承人培育課程、青少年講古賽事等已常態化開展,而且規模、影響力不斷擴大。近三年來,粵語講古課程進入的高校及中小學,平均每年達20多所,教授學生人數達3000多人;傳承人培育課程的開展,平均每年60多場,服務青少年100余人;青少年講古賽事,參與的青少年人數累計有4000多人,賽事覆蓋過百萬的人群。在今年,越秀區還將協助粵語講古項目的保護單位,開辟一個2000平方米左右的室內場館,作為新的傳習所。目前,越秀區每年向省內輸送大量曲藝人才,來自越秀區的小講古家曾連續三年獲得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最高獎項“小牡丹獎”。
顏志圖表示,粵語說書最鼎盛的年代,全廣州有接近60位藝人,在低潮的時候,僅余一人留守古壇。但隨著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目前第五代弟子已有30人,十年來超過10萬名青少年接觸到粵語講古的非遺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