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只要你打開各大財經網站,打開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各個大V的分析文章中“龍頭”一詞就向你撲面而來,買股買龍頭,成為一種不二的選股策略。而以前在各自投資領域各行其是的投資人,也有很多紛紛轉向龍頭,張口閉口這個龍頭那個龍頭。打板的向龍頭靠攏、技術的向龍頭靠攏、波浪的向龍頭靠攏、價值的也向龍頭靠攏,好像全體投資者都在進行尋“龍”游戲。
當然,這與市場的走勢也不無相關。2015 年至今,幾乎每個月一除了股災之外一都有幾個暴漲股產生。 雖然這些暴漲股暴漲的原因各異,但其外在形式無一例外都是持續暴漲。這就讓龍頭股的信奉者產生一種錯覺:龍頭戰法太刺激了,太實用了!
任何-一個投資理論,都是以過程和邏輯來定義,而不是用結果來定義。漲得好的就是龍頭,漲得不好的就不是龍頭,這等于沒有定義,因為沒有內在的邏輯來統一定義。嚴肅的定義,一定是過程和邏輯定義。凡是符合某某特點,出現某某端倪,內在邏輯具有某某屬性,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它都是龍頭股,這種定義才是真正的龍頭定義。
龍頭是領漲者,如果它不漲,你怎么知道它會領漲呢?而它漲高了,又陷入了以結果定義結果的謬誤。特別是黑馬龍頭股,這個難點也是很多人攻擊龍頭理論的地方。關于這個問題,有點類似于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如果你不觀察它,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如果你去觀察它,它又會因為你的觀察而改變。
我們可以這樣想:領漲,不等于漲完之后才知道它領漲。當某個板塊開始暴漲,我們在上漲之初就能發現誰具有領漲的勢頭,就可以運用龍頭戰法,而不是等結果完全出來。如此,龍頭戰法既把“結果”部分納人其定義中,又不會陷入以結果定義結果的謬誤。
但,該還的債還是得還。審判只會遲到,從不會缺席。以結果定義龍頭,不講究龍頭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和定義的嚴肅性的投資者,很快就會見識到“龍頭”的另一面:領跌!2018年,熊市呼嘯而來,隨著去杠桿和中美貿易摩擦,A股出現了不小的動蕩。在這輪動蕩中,那種見到暴漲的股票就買入的“龍頭戰法”失靈了。用這種標準選的股票不但不領漲,甚至跌起來比普通股跌得還厲害,變成領跌股了。很多人按照舊方法,看到所有“領漲”“空間板”就進入,看到弱轉強回封就上,結果虧得一塌糊涂。這些人開始高呼:龍頭戰法不管用,龍頭戰法失效了,龍頭戰法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