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普偉,不僅是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老廠鄉最年輕的村支書,還是全鄉發展黨建+村集體經濟的“領頭羊”,作為一名“80后年輕小伙”,部隊出身的他,臉上寫滿了成熟與老練,常年一身迷彩服,一把鋤頭,有人叫他“兵支書”。望著眼前的這一大片煙地,他信心十足:“今年一定要干出個樣子讓鄉親們看看!”
原來,在過去的保和村,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種植面積小、投入大、收益低,隨著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逐年增多,傳統家庭生產模式逐漸陷入困境。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保和人,普偉深知:群眾要增收致富,關鍵是發展支柱產業,保和村產業單一、交通落后、多山少雨,要想謀發展就必須穩定勞動力。
于是他下定決心:“想方設法把勞動力留下來,既要示范種植技術,還要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近務工。”2021年,普偉帶領保和村率先探索“黨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流轉土地80畝種植烤煙,由黨員干部劃片區管理,設立責任田,并嚴格按照煙葉站的技術要求進行標準化種植。這一舉措不僅吸引了周邊村民就近務工,還為村集體經濟增收開拓了新路子。
很快,“黨建+村集體經濟”的生產方式得到了老廠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今年4月,老廠鄉出臺文件對“保和模式”進行推廣,為各村發展村集體經濟與種植大戶保駕護航。隨后,各村積極響應,4月底,黨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在全鄉推廣開來。伴隨著建黨100周年的號角聲,大家鉚足了干勁,在全村黨員干部的努力下,烤煙長勢越來越好。
盡管工作有了成效,但他依然保持著在部隊的習慣,面對大家的表揚和贊許,他回憶道:“過去的每一天,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我是誰、為了誰、群眾為什么選我?”
2017年,普偉剛上任村黨總支書記時,正值全縣脫貧工作“百日攻堅”之際。但那時的保和村項目落實困難,工作進度滯后,與全鄉熱火朝天推進的工作氛圍形成了鮮明對比,保和村綜合排名倒數第一。
要改變狀況,既要抓緊推進工作,又要重拾群眾信心。普偉二話不說,拿上筆記本,一身迷彩服扎進群眾家里,開展走訪工作中;另一方面,集思廣益,積極統籌協調,化解難題。易地扶貧搬遷、飲水工程建設、產業扶貧等項目快速推進。
干旱是老廠鄉長期面臨的一大難題,2017年,老廠鄉遭遇了嚴重干旱,保和村尤其嚴重,人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危在旦夕。對此,他毅然決然地投入到抗旱工作中來,帶領群眾清水渠、挖水窖、設立抗旱取水點、爭取抗旱資金……鄉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這個年輕實干的村干部,很快就成為了全村百姓心中的“父母官、領頭羊”。
同年,在保和石頭堆小組易地搬遷工作中,普偉不僅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還把自家20余畝田地讓給村民建設新房,一年后,76戶搬遷戶順利喬遷新居。妻子偶爾埋怨他,他總說:“過去的土房冬冷夏熱,還有安全隱患,現在有異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能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些事情,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迷彩服”已經扎根保和近十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最基層的工作崗位上,普偉帶領保和的鄉親們走向致富的初心煥發著光芒,就像身上的那套迷彩服,歷久而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