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飲食習慣的養成,往往需要幾代人味蕾的記憶傳承。食物的誕生與發展,和當地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密不可分。地理上的蘭州,位于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處,也是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匯集區。自古以來,穿城而過的黃河,造就了蘭州發達的水路交通。藏區的牛羊肉、漢族的糧食得以相互運輸。而世界上每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總會留下經商者的飲食痕跡。
蘭州也不例外,藏族人留下的牦牛肉、西方傳來的香料,還有蘭州本地盛產的**小麥,促使了一碗蘭州牛肉面的形成。蘭州牛肉面特有的風味,正是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賦予的。從和面、抓面、搗面、搋面、蹬面、揉面,再到抻面,一碗面好不好吃,就看一位師傅的意志和技術。每一位顧客下單,師傅都要不厭其煩地重復揉面和抻面的步驟。**的手藝需要漫長時間的練習,水和面粉的比例、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搓揉的次數,要做到每個步驟都成竹在胸,起碼要歷經數十年的操練。
講真,在面食圈里,蘭州牛肉面或許是個傳奇,在牛肉面的江湖里,一碗正宗的蘭州牛肉面,標準是“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綠(香菜、蒜苗綠)、四紅(辣椒油紅)、五黃(面條黃亮)”。好多外地人都會納悶,雖然名字是牛肉面,但是牛肉卻少的可憐,請問牛肉在哪里?對于蘭州牛肉面來說,牛肉不重要,牛肉熬出的湯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