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過年始終于兩個時間節點——臘八拉開了紅紅火火的序幕,元宵則是畫上圓圓滿滿的句號。
作為春節的壓軸大戲,元宵節幾乎是一年中熱鬧的時刻。大家一起吃元宵、賞月、燃燈放焰、猜燈謎、舞獅子、舞龍……“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歡樂場景,這些都是元宵節具有辨識度的民俗活動。
而要論能和元宵匹配的關鍵字,那必然是“鬧”——歡騰、喜悅、暢快,對于以含蓄內斂自居的中國人來說,元宵節儼然就是東方版的狂歡節。此情此景,古人早有詩為證:“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農耕時代,鬧元宵是人們表達對春天萬物生長的熱切期盼。它不僅是要用盛大的方式來告知春節正式結束,更是要提醒自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一年的生產中。鬧中取意,這種傳統演繹到了現代,“硬核”依舊。
在河北省任丘市,一年一度的“糖墩兒節”開幕,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民俗、鬧元宵;在浙江省德清縣,民間藝人在燈會活動現場表演舞龍,這項重大節慶活動也是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海省西寧市,高原民眾通過社火表演表達快樂和心愿,祈愿來年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在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書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藝人負鼓攜琴匯聚,展示各自拿手的傳統曲藝……元宵節中,各地萬民同樂,讓傳統慶典和狂歡活動相向而行,造就了獨具一格的節日場景。
身處物質豐盈的時代,我們并不缺乏尋找歡鬧的途徑和機會,且看那些外域舶來的節目,很多都切中了歡娛的節拍,一時間讓年輕人追隨者眾。即便如此,真要追本溯源起來,元宵節里的“鬧”,更讓我們心心念念。不僅因為那是從祖先手上發展和演變而來的節日盛典,更在于它對自然的崇敬、對文化的皈依——踏青賞花和猜燈謎等傳統節目,讓人既“身心愉悅精神爽”,更有“口誦心惟有所思”。傳統文化帶來的浸染,使得元宵節輸出不一般的獲得感,這是那些蹦蹦跳跳、熱熱鬧鬧的簡單狂歡所不能比擬的。
鬧元宵,讓傳統文化沸騰起來。一個國家能夠自立于當今世界之林,必然有其積極價值取向,而代表這個國家的傳統節日,是有說服力的活物證。和它產生血肉聯系和精神共鳴,是我們的應有之義。
今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將首次舉辦“燈會”,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觀眾漫步宮墻上觀燈,聽中央民族樂團現場演奏與暢音閣傳來的戲曲聲,賞投影在金色琉璃瓦上的《千里江山圖》等繪畫作品,共享“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的盛世景象。
作為被無數年輕人追捧的“網紅”,故宮博物院打破了“夜要閉戶”的規矩,邁出了有意義的一步,繼而讓元宵節的傳統內涵流動在自己的巍峨宮殿和深深庭院之中。月光如水,燈火闌珊,紫禁城里鬧元宵——傳統節日被如此具有創意地推介,不成為大家所樂見的文化現象級,恐怕都難。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新的判斷、新的概括和新的定義,是為傳承傳統文化指明了宏觀方向。現在看,元宵節里的“鬧”能夠與時俱進、人心歸一,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基因在我們身上流淌,因為傳統文化的魅力將我們緊緊凝聚。從歷史深處走來,向著未來前方而去。諸如元宵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宛如一座精神富礦,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對此,我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