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安全生產有多重要?
這是最近網上一篇關于安全生產標準化的評價,重新引發了安全生產標準化是否有必要的討論。很多人不知道安全生產標準化對個人、企業、行業能有什么作用,但這是國 家要求的,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做。為什么不取消安全生產標準化?估計這是很多安全人士和企業主腦子里的想法。那為什么國 家要強制執行這個標準?想要解決方案,首先要明白這個標準為什么存在。
標準化的起源
無論是今年發布的三年行動計劃,還是上半年召開的安全生產會議,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現階段國 家對安全生產的態度——以人為本。
改革開放之初,隨著我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生產安全風險頻發,職業病已經成為企業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嚴重障礙。所以一次真正重視安全管理。
安全生產標準化誕生于煤礦行業,當時的名稱是煤礦質量標準化。煤礦的質量和安全密不可分。
為什么?因為1986年實施煤礦質量標準化后,安全性能得到了提高,安全事故發生率和死亡人數明顯下降。
那個年代的事故死亡率比國外先進國 家高出近20倍。標準化實施后,監管部門開始嘗到標準化的甜頭。于是,在一紙命令下,全 國在運動中開始了創建安全生產標準化標準的活動。
標準化什么時候“難吃”了?
2010年,國 家發布“通緝令”,規定凡在規定時間內未達標的企業,將“暫扣其生產許可證和安全生產許可證,責令停產整頓。如果在限期內整改不達標,當地政府將予以關閉”。
四川安全生產標準化
2011年,推出了另一個倒計時時間表:
到2013年底,規模以上工貿企業必須達標。
2015年底前,我國所有工貿企業將實現安全達標”。
《標準化基礎標準》是2010年4月發布的,當時評審員和評審員的隊伍建設、培訓和考核還在培養中。
當時還在追求“生產一”的企業,對于如何經營無所適從,根本無法自我評估,只能依靠技術服務機構。
而技術服務機構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么大的工作量,就更難了。
標準化的轉折點就是這樣出現的。
當我們把一個好的想法付諸實踐,它就變成了“* *”,更是為了安全的“形式安全”。
比如為什么應試教育會被詬病?因為學校并沒有把學生的真知識作為驕傲的資本,只是單純的追求升學率。
同理,對于當時的企業來說,基礎設施落后,人員素質不高。一切急于求成的做法,無異于拔苗助長。
對于企業來說,為了達標而達標,無異于浪費金錢,拖慢生產節奏。為了標準化,好是什么評價簡單就做什么評價。
隨著后期完成評估的企業越來越少,企業倒閉是必然的。隨著企業的關閉,生產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