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彩燈有1000多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就有860多年,從遼金到元明清,歷朝歷代四川彩燈從生產管理到服務對象,幾乎都在政府的倡導下慢慢發展和完善而來,到如今,從元宵節到其他節俗尤其是較大型、復雜的彩燈的制作,也大多有政府的操控,四川彩燈巧匠云集,博采眾長,四川彩燈材質精良,不惜工本,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通的意義,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的內容在特定經驗條件下的類似和聯系,使后者得到具體。
由此看來,在四川彩燈設計和制作中相當數量的變形、變色,都是用夸張的手法來實施和完成的,另外,成都彩燈所反映的內涵不同,造型千差萬別,設計思路及方式方法也應隨之變化,例如:文字造型彩燈、建筑造型彩燈的設計就各有側重,例如:西瓜造型彩燈,多是從完整的西瓜著眼,如果打破這常規思維,搞個能暴露出紅瓤黑籽的西瓜造型彩燈,既增添了暖色,四川彩燈設計打破了瓜皮墨綠色的沉悶,營造出“點紅”的意境,又形成了舍去部分反倒更好的效果。
夸張本身就是變形的種手段,夸張實際是對所反映對象的個性特征而言的,找不到反映對象的個性特征,就談不上夸張,如果將個物體的非本質的東西進行了夸張,就會使這物體變為其它物體,從而失去了夸張變形的意義,所謂“動”多表現在彩燈的某個局部,做些簡單的、往復的動作,以此來強化彩燈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這些效果須是以美的、準確的彩燈造型為基礎、為根本,如果沒有好的造型,即便是能動、能發聲,也不能算作個好的彩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