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是民居宅門構件的功能產物,它是依托功能施以裝飾的石制構件,起著圍護大門壯主人威勢以撐門面的作用。外墻宅門一般為兩扇,而內室門戶為一扇,因為漢字門是由兩戶所組成的,兩扇門決定了抱鼓石必定是對稱的結構。抱鼓石是禮制建筑等級的符號象征,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抱鼓石絕不脫離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正如吳良鏞所言它"已經不僅是一種樣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sheng層結構,是一種居住文化的體現。
它不僅能承受和平衡門扉的重量,還可強固門框。故其門內部分是承托構件,門外部分是平衡構件。古時候的門沒有鉸鏈、合頁等,是靠門枕和連楹(宋代稱雞棲木)來固定門扇的,如果沒有門枕來抵住門框,開關門扇時就會搖晃不定。后來為了區分門第,便加大門的面積,門外枕石部分也相應地擴大突出,頭部越做越高,以至后來用料用工遠遠超過門枕的實際功能作用,并出現了類似鼓狀的抱鼓石。
漢白玉通體潔白,也用于雕刻佛像等,西方從古希臘時代就用白色的大理石作為人像雕刻材料。 從中國古代起,就用這種石料制作宮殿中的石階和護欄,所謂“玉砌朱欄”,華麗如玉,所以稱做漢白玉。天安門前的華表,金水橋,宮內的宮殿基座,石階,護欄都是用漢白玉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