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作為多層次商品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促進商品流通現代化,實現流通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伴隨著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貿易企業數量的持續增長,形成了對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的巨大需求。當前,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政府越來越認識到引導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規范發展,回歸服務于實體經濟屬性的重要性。
因此,清理整頓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的目的,是要引導市場向現貨產業服務方向發展,使大宗商品現貨交易走入常態化、正規化的管理軌道。2011年11月,下發了《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標志著國家第一次開展針對現貨交易場所的清理整頓。之后時隔兩年多,2014年6月證監會又發布了《關于開展各類交易場所現場檢查的通知》(28號文),標志著對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的第二輪清理整頓工作的開始。
經歷最近一次整頓后,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迅速分化,相當一部分存在種種不合規現象的交易市場被停業查封,一些尚待完善的交易場所也以系統升級為由紛紛停盤,而另外一些一向接受嚴格監管的,尤其是國資控股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通過了嚴格的檢驗,在合規、合法運營的建設道路上穩步前進,這代表了我國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的發展方向。
不過,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似乎陷入了整頓—混亂—再整頓—再混亂的怪圈,筆者認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宗商品現貨市場定位不明確。由于市場定位不明確,市場的監管主體也無法明確,相應的法律法規也就無法配套。這是造成當前相關主管部門執法尷尬的主要原因。
由于市場定位不明確,相應的市場準入標準缺失,導致投資主體魚龍混雜,規模大小不一。不規范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自然無法承擔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而且,這樣的交易平臺不但不會成為企業和投資者的風險規避工具,相反會成為風險爆發的平臺。
因此,當務之急是從國家層面對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形成統一的認識。當下,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經營的品種很多,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理應是我國商品要素市場的基礎,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的定位就是要立足現貨,緊密圍繞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為企業提供貿易支持和服務。同時,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也是孕育期貨品種,補充期貨市場貿易功能不足,為實體現貨企業保駕護航的最佳舞臺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