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美國的巨額關稅上,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他國家也在提高對中國的關稅。2013年至2015年間,歐盟將中國從普遍優惠制(GSP)體系中排除,2018年7月18增加了對中國電動車的反傾銷關稅。
就美國和歐盟的關稅政策來看,歐美的市場現狀不容樂觀。近年來,服裝、箱包、鞋帽、玩具等產品的出口大幅下滑,而且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潛在競爭者變現。但歐美市場很難在其他地區被取代,在10年內產業依舊存在增長空間,但跨境電商行業需要更注重品牌運營的發展。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未來跨境電商運營品牌和高端產業的發展無疑會更受青睞。
但實際上,高額關稅本身并不是最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我們需要考慮到,一旦海外關稅政策與經濟政策的波動影響到電商的配套行業,導致物流、營銷、供貨等環節效率的降低,同時當政策上的抵制逐漸演變成為民間性的抵制時,跨境電商行業受到的影響才是最嚴重的。PESTEL分析模型就應該按照順序來分析。
此次美國針對中國所制造的關稅壁壘,主要是源于中美的國際分工不同,加之美元成為主導型國際貨幣而造成的“特里芬難題”所造成的貿易逆差。中國對美國出口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美國對中國出口則是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科技的發展,“中國智造”也在不斷走向世界。隨著國內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不斷發展,部分技術型產品的進口也在逐漸下降。但反觀美國,卻沒有大量的廉價勞動里來支持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歐盟為了促進內部各國的經濟發展,于1957年,歐共體各成員國之間建立關稅同盟,成員國內部逐漸取消關稅,1992年底,非關稅壁壘也被逐步取消。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歐盟內部商品和人員的流動。2017年歐盟各成員國間互相進出口服飾、鞋子等商品,共計1418億歐元,同時歐盟服飾和鞋子的最大進口來源地是中國,2017年從中國進口該類產品334億歐元。由此可見中國依舊是出口歐盟的主力市場。
就目前形勢而言,國內服裝類跨境電商行業所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首先美國的高額關稅主要針對的便是中國的紡織服裝類行業,其次歐盟各成員國間相互進出口服飾,一定程度上也在削減中國服飾產品的市場份額,而且國內的競爭也會在外在的壓力下越來越激烈。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成功的走過獨木橋,跨境電商行業不應盲目滿足于之前的低端產業發展,當國際大環境將要發生改變時,就需要更加注重產品的營銷和品牌的運營,并且要充分利用品牌效應形成穩定的顧客群體,在產品的選擇上更要附合消費者心理,且以滿足消費者的質量需求優先。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打響,一方面意味著面臨的壓力會更多,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機遇的到來,但這份機遇對企業的要求會比以往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