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來更通俗地說明一下以上的幾個概念。假設我們現在要做一個項目,就是砌一堵長度為100米的圍墻,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假設總的預算是100元每米,共100*100=10000元,我們還計劃項目工時10天(每天砌墻10米)來完成這個項目。
為了順利完成該項目在項目中途我們需要對項目績效做監控,于是我們在第四天工作結束的時候對該項目進行績效評估。本來第四天工作結束的時候我們計劃是要完成40米的任務的(因為每天計劃是10米),這個40米的工作量的價值是40米*100元/米= 4000元,這個4000元就是我們的計劃價值PV(計劃做多少事);實際完成了多少呢?我們發現第四天工作結束實際才完成了30米砌墻任務,這個30米圍墻對應的價值是30米*100元/米=3000元,這個3000元就是我們的掙值EV(實際做了多少事),也就是我們在第四天結束就完成了3000元的工作量;到第四天結束這個時間點我們實際卻花了5000元,這個5000元就是我們的實際成本AC(實際花了多少錢);總的預算10000元就是我們的完工預算BAC;總結一下就是一共計劃10000元10天完成這個項目,在第四天結束的時候去檢查項目績效,發現到這個時間點為止本來應該完成4000元的項目工作量(PV),結果只完成了3000元的工作(EV),卻花了5000元的成本(AC)。為了更直觀表示這幾個概念,可以用圖表示這幾個概念如下:
圖中紅、綠、橘黃色線分別表示AC、PV和EV,紅線AC表示截止到某個時點花了多少錢(成本),斜率表示花錢的速度;綠線PV表示截止某個時點項目計劃花的錢和做的項目量;橘黃色線EV表示截止到某個時點做了多少事(多少錢的工作),斜率表示做事的速度;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花錢的速度比計劃的要快(紅線比綠線更陡,斜率更大),而做事的速度卻比計劃的要慢(橘黃色線比綠線更緩,斜率更小),項目績效很不好。
成本績效指數CPI=EV/AC=3000/5000=0.6,意思是前面4天我們實際花了5000元,但是只做了3000元的工作,相當于前面4天我們每花1元錢,只做了0.6元的事;在這兒要強調一下這個成本績效指數CPI值,因為后面很多指標都和這個CPI息息相關。對于CPI的計算方法和意義一定要非常熟悉,CPI的意義是每花1元錢做了多少錢的事(花錢的效率),CPI為0.6的意思就是每花1元錢只做了0.6元的事,所以CPI的計算方法是做了的事(EV)除了花了的錢(AC)。不光會算CPI,大家還要能舉一反三,比如知道CPI和做了多少事,也要會算花了多少錢,那就是花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CPI,后面相關指標的計算會經常用到這個公式。
圖中可以看到,實際上成本偏差CV就是AC與EV的差值,而進度偏差SV是PV與EV的差值,請注意都是和掙值EV進行對比,而且做減法的時候EV都要放在前面。SPI和CPI沒法很直觀在圖中表示,實際上就是斜率的比值,SPI是EV與PV斜率的比值,CPI是EV與AC斜率的比值。
完工尚需估算(Estimate To Completion, ETC),在某個時點,預測完成剩余的工作還需要多少成本;這個時候算預測數據的時候就要分情況了,主要取決于我們以后的工作花錢的效率跟以前比是否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考察以后工作的CPI的值會不會發生變化。根據剩余部分工作CPI的變化情況,有幾種計算方法:
如果進度績效指標SPI也會影響完成剩余工作的成本,意思是如果嚴格規定我們必須要在計劃的截止時間之前完成項目,那么可能就還需要額外的成本來趕工進度,這個時候就需要同時考慮CPI和SPI對于剩余工作的影響,一般計算公式則為ETC=(BAC-EV)/(CPI*SPI),也就是剩余的工作量除以成本績效指數與進度績效指數的乘積;其中CPI*SPI又叫“關鍵比率”(Critical Ratio, CR);
完工估算(Estimate At Completion, EAC),在某個時點,預測完成整個項目需要的成本,當然就是實際已經花掉的成本加上前面那個完工尚需估算ETC,EAC=AC+ETC;如果剩余工作還是以當前成本績效指數來完成,那么也可以這么計算EAC=BAC/CPI,這個公式也好理解,其實就是整個項目工作量除以成本績效指數;完工估算EAC實際上就是預測項目完工時候的實際成本AC。
完工尚需績效指數(To-Complete Performance Index, TCPI),在某個時點,預測如果要在計劃的預算內完成項目,則未來的工作必須要達到的績效水平。計算公式TCPI=(BAC-EV)/(BAC-AC),也就是剩余的工作量除以剩余的錢的數量;
完工偏差(Variance At Completion, VAC),在某個時點,預測項目在完工的時候將會出現的總的項目的成本偏差。計算公式VAC=BAC-EAC,也就是項目開始時原計劃的預算減去現在預測的總個項目將會花的成本。完工偏差VAC實際上就是預測項目完工時的成本偏差CV。
上面光說概念有點抽象可能有點難懂,所以我們回到例子里面的情景下來理解一下上面的幾個預測指標。在第4天結束的時候,我們在前面考察計算了SV=-1000,CV=-2000,SPI=0.75,CPI=0.6,結論是進度落后1000元的工作量,成本超支2000元,怎么辦得想辦法啊,不然整個項目估計不能按時按預算完成。這時候有必要先預測一下項目完工的一些指標以便我們更好地采取措施。
上面說到過,要預測項目完工時候的績效情況,需要根據后面剩余部分的項目工作的CPI的不同情況分情況分析,我們在剩余部分項目的CPI能做到什么程度,很明顯不同程度的CPI將會導致不同的預測指標。回到砌墻的這個例子,項目經理發現了前面之所以CPI低至0.6花錢效率低是因為前面4天天氣不好,導致砌墻的時候有一些額外的支出。這個時候估算這幾個預測指標就要分下面這幾種情況了:
項目經理在看了天氣預報后,發現后面的天氣也跟前面幾天一樣的也不好。這種情況下預計后面的工作還是按照前面的花錢的效率來辦事(前面4天是花5000元干了3000元的事,花錢效率也就是CPI是0.6),后面工作的CPI和前面4天工作的CPI保持一致將會保持0.6。
這種情況下我們來先算完工尚需估算ETC,現在的情況,本來計劃完成40米4000元的工作量(PV),結果只砌了30米只完成了3000元的工作量(EV),實際還花了5000元(AC),那么我們剩余的工作估計還要花多少錢呢?這個就是ETC。整個項目要砌墻100米,現在只完成了30米,那么剩下當然就是還需要砌70米了,轉化成錢的數量70*100=7000元這就是剩余的工作量,也就是還剩7000塊錢的工作。前面提到過剩余的工作量CPI保持不變還是0.6,花1元錢只能干0.6元的事,現在有7000元的事還需要干,那么干這7000元的事需要花的錢就是7000/0.6=11667元,也就是如果這個工作方式不變的話,估計未來這個項目還需要花11667元。
完工尚需估算ETC算出來了,完工估算EAC就好算了,因為完工估算就是目前實際已經花了的錢加上完工尚需估算EAC=AC+ETC。如果是按照這種情況算出來的剩余工作估計還要花11667元(ETC),實際前面4天已經花了5000元,那么整個項目的完工成本估算就是5000+11667元=16667元,也就是整個項目做完估計要花16667元。這種情況其實也可以用另外一種計算方式,因為我們的CPI一直保持穩定不管前面4天還是后面工作一直都是0.6,所以也可以用總的項目預算(總的工作量)除以CPI得出,也就是10000/0.6=16667元(這兒就是已知工作量和CPI求需要花的錢),算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當然要注意如果要用這個方式計算EAC一定要確認前后的CPI是一致的才可以這么算。
完工尚需估算ETC和完工估算EAC都算出來了,再來算完工尚需績效指數TCPI。項目經理評估完目前的項目績效后,如果要想要整個項目在規定的預算內完工,那么后面工作的成本績效必須得是多少才行,這個就是TCPI。第四天結束后總共10000元的工作量,完成了3000元剩余7000元的工作量,實際花了5000元(預算就還剩10000-5000=5000元),也就是未來如果預算不增加我們需要以剩下5000元的預算來完成剩下7000元的工作,那么需要的成本績效指數就是7000/5000=1.4(工作量除以錢數等于CPI),也就是我們每花一元錢,必須要完成1.4元錢的工作,才有可能在預算內完成這個項目。通過公式計算就是TCPI=(BAC-EV)/(BAC-AC)=(10000-3000)/(10000-5000)=1.4。
最后算完工偏差VAC,這個就好算了,就是預測完工的時候的成本偏差CV。因為后續的工作還是按以前的CPI(0.6)來執行,我們前面已經算出來ETC=11667元,EAC=16667元,這個情況下完工偏差VAC=BAC-EAC=10000-16667=-6667元,也就是預測項目最終完工的時候將超支6667元(同理負值表示成本超支,正值表示成本節約)。
從圖中可以看到,AC線天內實線的基礎上延伸的虛線(實線表示實際值,虛線表示預測值),直接延伸表示花錢的速度不變(因為斜率沒變)跟以前保持一致。這種情況下可以看到當EV達到BAC的時候(表示做了10000元的事項目做完了),AC的值是16667元,這個就是預測的最終項目完工的時候將會一共花這么多錢,也就是EAC,其與BAC的差額就是完工偏差VAC。
如果以后的工作我們不是以以前的CPI(0.6)而是以完工尚需績效指數TCPI作為后續工作的CPI呢?比如我們從第五天開始CPI變為了1.4(上面算TCPI算出來的),這個時候完工偏差會是多少呢?其實如果通透理解了概念的同學應該就會很快知道這個時候算出來的的完工偏差將會是0,因為TCPI的定義就是在預算內完工的后續工作的成本績效指數,所以在這個指數下完成剩余的工作,我們的預算肯定是剛剛好的,完工偏差就會0。不嫌麻煩我們也可以簡單計算一下,前面4天花了5000元完成了3000元的工作量,剩下7000元的工作以1.4的CPI去做,那么剩下的工作將只需花ETC=7000/1.4=5000元,加上前面已經花了的5000元,剛好就等于我們的項目預算10000元,這個時候完工偏差就剛好是0。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完工尚需績效指數TCPI就是要使完工偏差VAC為0,完成后續剩余工作所需的的成本績效指數CPI。也就是第4天后檢查項目發現進度落后預算超支,客戶說進度我先不管,最后完工時預算一分也不能超,這個時候后面部分工作的CPI肯定就要更高才能達到這個預算內完工這個目標了,這個更高的CPI就是我們的完工尚需績效指數TCPI。
從圖中可以看到后期預測的AC線突然一下變緩了,花錢速度下降了從而CPI提高了(CPI是EV的斜率比上AC的斜率,AC斜率變小,EV斜率不變的情況下CPI變大)。這種情況概括一下就是前面4天用5000元做了3000元的事,評估之后采取措施發奮圖強,后面的時間用5000元做了7000元的事,從而實現了預算內(10000元)完工的目標。
第二種情況就是:項目經理看后面幾天的天氣預報天氣,發現前面4天天氣不好只是偶然現象不具有代表性,后面的天氣都是好的。這個時候預測以后花錢效率CPI會正常變為1,也就是不在額外花錢那么就每花1元錢就能做1元錢的事。如果真的做到了這個花錢效率,因為剩余7000元的工作量(前面已經算出來),那么剩余的工作需要花的錢就是7000/1=7000元,也就是完工尚需估算ETC就是7000元;
圖中可以看到,紅線天后改變了方向